民办高校师资建设的三个问题
黎旋 方泽强
“百年大计,教育为本;教育大计,教师为本。”师资队伍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关键,决定着办学质量和水平。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”,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如是说。如何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,是高校面临的比较棘手、复杂的问题。尤其是民办高校,由于历史底蕴、办学经费、社会文化传统等制约,师资队伍建设更是面临严峻挑战。当前民办高校面临新一轮的大发展大改革,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第一要务来抓,并高度关注并着力处理好数量和质量、引进和培养以及学历和能力三个问题。
一、数量和质量的问题。常言道:不要盲目追求事物的“数量”,而是要保证“质量”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只有“数量”充足,才有条件讲“质量”。换言之,如果质量不好,数量再多也没有用。因此既要关注数量,更要重视质量。师资队伍建设便是如此。如何组建一支数量充足、质量较高的师资队伍?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。在我国,民办高校教师与公办高校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不平等是客观事实。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大、数量不足、质量欠优,原因就在于此。改变这一现状,一方面要依靠提高教师地位,努力营造尊师重道的良好氛围,做实“情感留人”,让教师有荣誉感、成就感、归属感和认同感;另一方面,要下最大力气提高待遇,做实“待遇留人”,这是保证师资队伍数量稳定的前提,也是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的基础。民办高校要先努力迈出第一步,比照公办高校教师的待遇来努力,条件成熟再进一步提高待遇,如此,高水平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标准便有了基础。
二、引进和培养问题。由于工资待遇、社会地位、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,民办高校普遍招不进、留不住优秀人才,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极其缺乏,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升。因此,处理好引进和培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。首先,要引得进人才。引进高层次人才是需要付出代价的,要制定引才的优惠政策和措施,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。开展这一工作时要格外注重师资队伍的结构问题——学历结构、年龄结构、学缘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要合理,避免出现师资表面充足,内里欠合理的情况。其次,要留得住人才。在引才的同时,要注重对教师进行培养,尤其是中青年教师、骨干教师的培养,以育才来留住人才。多数民办高校培养的是职业型人才、应用型人才,而引进的多数教师是青年和老年教师,多数教师的技术技能水平不高,理论知识更新较慢,无法充分适应学校需要,再加上学科知识和技术更新迭代速度快,教育新理念新技术时常更新,如此,要把新引进的教师及已有教师的培养作为师资建设的应有之举。当然,还要营造宽松、包容、团结、友爱和善的工作文化氛围,让新教师融入大家庭。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最大程度规避“招了女婿,赶走儿子”的现象,民办学校要坚持内部培养为主,外部引进为辅的师资建设方针。这是建立稳定教师队伍,增强教师队伍凝聚力,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根本战略。
三、学历和能力的问题。高学历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标志。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《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(试行)》,对(民办)职业本科高校教师的学历提出的要求是: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不低于50%。同年,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(试行)》提出设置职业本科高校专业的专任教师学历要求是: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50%,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15%。不难看出,国家对职业本科高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高标准、高要求。民办职业本科要达到这一要求,并非易事。在全国第一批15所本科职教试点院校中,有部分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未达到国家标准,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偏低。为此相关民办高校必须奋起直追,提高教师队伍学历。同时,要警惕出现“贴金”“形式主义”等现象,即盲目引进一批对学校发展作用不大的高学历人才,只图形式上的学历达标或追求工作亮点,而不顾其能力和实绩是否适应学校实际需要。学历固然重要,但教师的能力,主要是教育教学能力、科研能力、实践操作能力、学习能力等更不容忽视。否则,人不适用,必将导致学校投入的极大浪费,更容易产生频繁的“入职-离职”现象甚至风潮,影响师资建设风气。
总之,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巨大、长期、复杂、细致的系统工程。民办高校要深刻认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,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和内培为主的基本定位,正视各自学校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,长远谋划,有效解决,努力打造一支数量充足、质量优秀、引得进、留得住,学历和能力名实相符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